是shì故ɡù苟ɡǒu无wú私sī欲yù之zhī蔽bì,则zé虽suī小xiǎo人rén之zhī心xīn,而ér其qí一yī体tǐ之zhī仁rén犹yóu大dà人rén也yě;一yì有yǒu私sī欲yù之zhī蔽bì,则zé虽suī大dà人rén之zhī心xīn,而ér其qí分fēn隔ɡé隘ài陋lòu犹yóu小xiǎo人rén矣yǐ。故ɡù夫fú为wéi大dà人rén之zhī学xué者zhě,亦yì惟wéi去qù其qí私sī欲yù之zhī蔽bì,以yǐ自zì明mínɡ其qí明mínɡ德dé,
复fù其qí天tiān地dì万wàn物wù一yì体tǐ之zhī本běn然rán而ér已yǐ耳ěr。非fēi能nénɡ于yú本běn体tǐ之zhī外wài,而ér有yǒu所suǒ增zēnɡ益yì之zhī也yě。
译文
《大学》一书,过去的儒家学者认为是有关'大人’的学问。我不揣冒昧地向您请教,大人学问的重点为什么在于'明明德’(彰显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)呢?
阳明先生回答说:“所谓的'大人’,指的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的那类人。他们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是一家人,把全体中国人看作一个人。如果有人按照形体来区分你和我,这类人就是所谓的'小人’。大人能够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个整体,并不是他们有意去那么做,而是他们心中的仁德本来就是这样,这种仁德跟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。岂只是大人才会如此呢?就是小人的心也没有不是这样的,只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看作小人罢了。所以当他看到一个小孩儿要掉进井里时,必会自然而然地升起害怕和同情之心,这就是说他的仁德跟孩子是一体的。孩子还是属于自己的同类,而当他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悲哀的鸣叫或因恐惧而颤抖时,必会产生不忍心听闻或观看的心情,这就是说他的仁德跟飞禽和走兽是一体的。飞禽和走兽还是有灵性的动物, 而当他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踏和折断时,必然会产生怜悯体恤的心情,这就是说他的仁德跟花草树木是一体的。花草树木还是有生机的植物,而当他看到砖瓦石板被摔坏或砸碎时,必然会产生惋惜的心情,这就是说他的仁德跟砖瓦石板也是一体的。这就是万物一体的那种性德,即使在小人的心中,这种性德也是必然存在的。这种性德源于生来就有的天命属性,它是自然光明而不暗昧的,所以被称作'明德’。小人的心已经被分隔而变得狭隘卑陋了,然而他那万物一体的仁德还能像这样正常显露而不是黯然失色,这是因为他的心处于没有被欲望所驱使、没有被私利所蒙蔽的时候。待到他的心被欲望所驱使、被私利所蒙蔽、利害产生了冲突、愤怒溢于言表时,他就会损物害人、无所不用其极,甚至自己的亲人之间也互相残害,在这种时候,他那内心本具的万物一体仁德就彻底消亡了。所以说在没有私欲障蔽的时候,虽然是小人的心,它那万物一体的仁德跟大人也是一样的;一旦有了私欲的障蔽,虽然是大人的心,也会像小人之心那样被分隔而变得狭隘卑陋。所以说致力于大人学养的人,也只是做去除私欲的障蔽、彰显光明的德性、恢复那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仁德功夫而已。并不是能够在本体的外面去增加或减少什么内容。”
鉴赏
《大学问》是王守仁晚年在浙江稽山书院讲解儒家经典《大学》的问答体著作,它简明扼要地表述了成熟时期的王守仁哲学的基本观念,与《传习录》一样,是王守仁思想的代表作。
王阳明在《大学问》中借用《孟子》的观点对“大人”“大人之学”予以解释:“大人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。其视天下犹一家,中国犹一人焉。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,小人矣。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,非意之也,其心之仁本若是,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,岂惟大人,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,彼顾自小之耳。是故见孺子之入井,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,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。孺子犹同类者也,见鸟兽之哀鸣觳觫,而必有不忍之心,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。鸟兽犹有知觉者也,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,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。草木犹有生意者也,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,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。是其一体之仁也,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……是故苟无私欲之蔽,则虽小人之心,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;一有私欲之蔽,则虽大人之心,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。故夫为大人之学者,亦惟去其私欲之蔽,以明其明德,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。非能于本体之外,而有所增益之也”“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,是之谓大人之学”。由此可见,大人就是具有仁心的人,他能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即把整个宇宙看成是有生命的整体,对天地之间的所有生命、事物都能够以仁爱之心待之,无私欲之弊,能够明其明德。反之,则为小人。所以,大人之学就在于去其私欲之蔽,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。可以看出,王阳明主要是从“大人”的本质特征上理解的。总之,大人之学就是学做圣人之学,即成圣之学,希贤希圣之学。
从中国思想史上看,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释仁。并且根据这个观念来解释《大学》的“三纲”(即“明明德”、“亲民”、“止于至善”),从而把儒家对其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仁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,为《大学》的解释别开生面。
仁曾被孔子解释为“爱人”,然而,自古以来对于仁的各种解释汗牛充栋,同时又由于历代儒家用种种特定的道德品质来说仁,因而仁的意义显得支离破碎,难以把握;此外,由于仁长时期来同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封建主义的观念“礼义”、“礼法”紧密相连,因而成为人们的精神和个性的一种桎梏,从而失去其本意。虽然唐代韩愈在《原道》一文中也曾说“博爱之谓仁”,宋代程颢在其《识仁篇》中言“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也”,为仁的概念的发展指点了一个新的方向,然而他们都没有加以充分说明,更没有一种哲学理论作为根据。但在王守仁那里,万物一体之仁已成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即良知,从而也成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观念,此文对它作了集中的、系统的、充分的阐述。根据这种论述,我们可以看到,仁不再只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为准则,也不是某种具体的道德品质,而是人们良知的本然状态,也是人们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境界,又是人们种种美德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根源。这样仁的观念就显示出它的最根本的意义,据之就可以对仁的各种解释和儒家种种道德观念加以整合。由于《大学问》的解释,万物一体的观念成了孔孟以来所阐述的仁的精义的最高概括,成为历代仁学的一个结晶。
根据万物一体的观念来思考问题,《大学》中的主要理念就显出了新意。按照王守仁的说法,“明明德”是“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”,“亲民”是“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”,“止于至善”则是“明德亲民之极则”。这样,“明明德”不再只是体认种种外在的道德理念,而是确立自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一根本观念;“亲民”也不是如传统儒学所解,是“新民”,即教化百姓,而是自己不断地扩展万物一体之仁,使之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;“止于至善”也不再只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程度,而且也是在家庭、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实践万物一体之仁到最完美的程度。这样,《大学问》不仅展示了万物一体的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突出地位,而且将这一观念的内容充分地展现出来。王守仁实际上把诸如忠、孝、悌、礼、义这些儒家的道德理念都归结为万物一体之仁,表现出以仁的观念取代“礼义”观念的倾向;又将儒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功夫,变成“致良知”、“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”一事,所有这些表明,在《大学问》中儒家仁的观念获得了重大发展。
仁的观念原先带有明显的宗法主义色彩,如《论语》讲“孝悌”为仁之本,而孟子则将仁规定为“亲亲”,说仁之“实”是“事亲”。就此而言,仁作为一种爱,是相当狭隘的情感。但是,万物一体之仁的观念把仁爱的范围扩大到了最广大的地步。文中“君臣也,夫妇也,朋友也,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,莫不实有以亲之,以达吾一体之仁”,虽然其中仍有纲常观念和迷信思想,然而,从思想倾向上来看,它显示出一种最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博爱思想,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。
不仅如此,它甚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,主张连鸟兽草木也要加以关爱,反对人类摧残生物,破坏自然环境,这些论述可以视为现代人发展生态哲学、保护自然环境、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资源,应该加以珍惜和发掘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